关于推动综合能源发展助力双碳战略实施的探讨——山东产业综合能源服务公司
深化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和公共机构节能,是《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主要工作方向之一。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是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十大重点任务之一,其对提升建筑能效水平和优化建筑用能结构工作内容做出了详细规定并提出了量化目标。《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的通知》则把城镇绿色节能改造工程列为十大节能减排重点工程之一,并对清洁取暖和绿色高效制冷规定了明确的发展方向。
合同能源管理是国家《“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明确提出的节能咨询、诊断、设计、融资、改造、托管等“一站式”综合服务模式,是建立健全碳达峰方案市场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能源服务产业链条长、市场主体众多,需要充分融入互联网思维理念打造新业态,构建综合能源服务业态的核心是围绕用户节能降本增值的高品质能源服务需求,通过“综合能源服务+互联网”嫁接互联网技术,重塑价值链和产业链,打造跨界融合、线上线下结合,集能量、信息、金融等要素于一体的新业务组织形态。综合能源服务虽然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仍面临诸多问题:
一是整体解决方案少。现有能源服务商受制于技术、资金等方面压力,倾向于发展分布式能源、设备节能改造等技术要求相对较低、模式相对成熟的单体式综合能源服务业务。对于多能协同一体化供应、需求响应代理等技术要求高、模式尚不成熟,能够大幅提升终端能源系统质效的集成式业务投入热情较低。
二是行业整合难度大。综合能源服务点多面广,涉及政府主管部门多,涵盖专业技术领域多,产业链条及服务周期长,不同细分领域之间行业壁垒高,单一能源服务商难以具备全技术、全环节整合能力。
三是投资属性不佳。虽然我国拥有大量工业园区、大型公共建筑等高能耗用户,且具有巨大的内部能效改造提升潜力,但此类项目的能效提升改造工程大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各类节能环保设备的采购与安装,具有初始投资大、回收周期长、投资回报率低等特点,属于典型的重资产投资项目,一般市场主体不敢轻易触碰。
为进一步克服行业弊病,健全完善市场体系,推动综合能源服务健康发展,助力双碳战略实施,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探索:
一、提高设计标准,鼓励技术先试。由各级主管部门牵头,相关协会参与,结合各市场主体实际经验和市场痛点难点问题,加快制定综合能源服务相关低碳技术、运行和管理标准体系,提升整体服务质量。建议有条件的地方地区先行先试,出台一系列地方标准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促进先进低碳技术推广,例如在能源形式方面,严格落实燃煤锅炉淘汰目标,推动清洁能源和分布式功能,推动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BIPV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优先利用,通过热、冷、燃气等能源的阶梯利用和多能互补,结合蓄热蓄冷等储能技术,实现多种能源的相互转化和优化配置,达到节能降耗和低碳绿色的目的;在用能设备方面,推动磁悬浮制冷技术、热源塔技术、高效变频水泵及水路组件的应用,提高用能设备的能效水平;在用能管理方面,统筹公共建筑设置智慧能耗监测管控系统,赋予建筑智慧大脑,按需供给、智能调节,提高建筑用能数字化、智能化水平;通过制定比例目标,进一步落实热计量收费政策,实现用户自主节能。引导用能单位采用先进产品和商业模式开展节能工作,对于率先使用者给予政策倾斜与资金补贴,由政府主管部门选择一批公共机构进行先行先试,并将成绩纳入各单位日常工作考核内容。
二、加大研发投入,培育人才高地。节能技术研发投入高、周期长、涉及专业多,建议由主管部门选择几项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共性课题,建立由主要用能单位和龙头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新型研发机构组成的科研共同体进行技术攻关,在政府引导的重点研发计划中设立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重点专项,设立专项资金给予扶持。培育支撑“双碳”目标的战略人才、科创人才和商业人才,加快创新成果转化,组建碳达峰碳中和产学研融合发展联盟,组建具有鲜明行业特点、体现区域特色的绿色节能智库。建议由重点高校牵头,各院所配合设立节能减排新型交叉学科,培养适用“双碳”战略的应用研究型人才,同时放眼全球精准引进一批新能源、节能环保方向的领军人物、高层次人才、高水平运营团队和创新团队。
三、拓宽融资途径,增强金融赋能。绿色节能产业涉及较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前期一次性投资大,后期经营性回报期长、投资收益率低的特点。部分绿色环保项目偏向社会民生属性,社会效益巨大但直接经济回报较少,难以符合金融机构支持条件。建议由政府主管部门组织区域金融机构共同研究支持产业金融发展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引导社会资本采用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融资租赁、碳交易等多种方式解决行业融资难问题。建议结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在新规划建设区全面推广综合能源服务,结合城市更新战略对建成区采用综合能源服务进行节能改造的既有建筑给予不低于50元/㎡一次性投资补贴。面对行业资产评估难的现状,增强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具有公信力的资产评估体系和风险评估体系,便于金融机构识别优秀企业和优质项目,构建产业与资本沟通的桥梁。
四、链接优势产业,建设统管平台。充分发挥我国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优势,推动能源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及智能化等先进信息技术将各类能源设备有机连接,构建设备级综合能源管控平台,实现系统集成提效。建议针对区域能耗使用用户端分散性和政府能源管控集中性要求的特点,构建一套既满足能源工艺系统特点,又能满足用户端使用需求的区域级能源管理监测平台,通过强化平台能源调度和平衡指挥等功能,采用分布式控制和政府集中式管理模式,实现能源监控和能源管理流程的优化。
五、完善评估体系,强化过程管理。建立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节能绩效评估评价体系,避免建设和运行管理相脱节,避免一味降低初始投资带来的高能耗。建立客观完善的城市能耗节能评估指标体系标准,通过过程控制、能耗综合分析、定量考核与定性分析等相结合的方式,形成节能规范标准,采用年度节能评估考核模式,并出台相关配套奖惩政策文件,对表现突出节能单位予以奖励。